<老爸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>讀後感-----是到了可以言說的時刻   

 0324-老爸-cover-1(沒有書腰).jpg

 

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:一種是照顧過高齡父母的人,另一種是沒有照顧過的人。」作者在序裡寫著,這兩句話深深打動了我。

 

近幾年來,身邊好友的生命歷程相繼遇上了「照顧父母」這一功課。

 

好朋友T的父親,身體一向硬朗,一次健康檢查忽然查出了肝癌,而且還是末期,T立刻辭了北京的工作奔回台北,和兩個弟弟輪流照顧父親,T天生敏感細心體貼,在這段時間成為照顧的主力。

 

另一位朋友K的母親,罹患了糖尿病,經常引起併發症,頻繁進出醫院。照顧母親,也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當情況危急的時候,在醫院過夜是常有的。K告訴我她接納了如此的生活,因為是自己的媽媽。

 

朋友近年的照顧生活體驗,讓我回想起生命中種種關於「照顧父母」或「照顧老人家」的經驗。

 

第一個想起的是奶奶。奶奶生命最後的那段日子,住在家裡的那段時間,我剛上大一,到北部求學,不住家裡。假日回家的時候,當時高三的小妹對我說,「晚上爸媽都睡了,她念書的時候,時常擔心著阿嬤會不會在半夜中死掉。」小妹的這番話讓我很震撼,當時也就只是震撼而已。現在想想當時的小妹想必也莫名的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。關於父母如何照顧阿嬤,我是一點印象也沒有。通常母親一肩挑起照顧的工作,小孩子只管讀書就好。

 

我也想到外婆,外婆生命最後的階段是住在公寓型的安養中心,安養中心很小很擠,一層公寓,好幾個房間,每個房間住了兩位老人家,二十四小時有看護(有些是外籍看護)照料。每次我去看外婆,外婆都懇求我,要我帶他出去玩,我覺得外婆很可憐,她從年輕時就活潑外向,喜愛到處玩,在這樣的安養中心,像是被關了起來。每次離開時,都要忍住眼淚。

 

之後,爸爸得了肺癌,我依然沒有成為投入照顧工作的那一個人。我的媽媽就像書中的媽媽,強捍充滿力量,照顧爸爸是她的責任,我也只是爸爸進行化療的時候,回家探望他而已。

 

而這一年來我發現住了近十年的四十年老社區,小小的公園越來越熱鬧,老人家比小朋友還多。每天早上上班時總是看見外籍看護推著坐輪椅的各家長輩,到小小的社區公園散步,或者說逗留,常常見到三四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安安靜靜地面面相覷,與外籍看護青春洋溢,聊得眉開眼笑形成強烈地對比。

 

連番想到許多回憶,總沒有父母說起照顧奶奶時如何如何的話語。再怎麼辛苦,父母親似乎不會說出照顧上一代時的感受,或許上一輩的集體記憶中沒有如何表達的語彙。然而透過表情與肢體,我們讀得出長輩的情緒情感,許多複雜深沉的情感化作生活中照顧的細節,只能從動作中細細體味。

 

然而意識到我們可以「言說」這些事,並且必須學習「去」言說,是T這麼說的,比起過去的人,現在的我們更不熟悉死亡與衰老。在核心家庭越來越普遍的現代社會,我們甚少有機會學習變老,或看見「老」這一物理或醫學上的事實。過去,我們的上一代(約莫現今為65歲以上的世代)他們在日常生活中,接觸到死亡,在家族緊密聯繫下,死亡或衰老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,也依循由家族而來的傳統知識,累積與建立自己的年老與死亡的過程。然而,可以說與先前傳統更是脫節,更是孤立,活在虛擬世界中的我們,從什麼地方理解呢?

 

長輩不想「言說」這些事情,因為這些事情沒甚麼好說的,就是這樣子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。然而我總覺得雖然很難說出,但如果有一個人可以試著把這個過程表達出來,對即將走上或是正在這條路上的人,都能帶來很大的安慰。

 

到了我們這一輩似乎是可以說的時候了,或許是所受的教育,或許是整個社會條件的改變,或許是看到上一輩的愛,體會到上一輩的情意,也或者是對上一輩沉默不語的反動,是什麼讓大家可以言說,並且想要言說呢? 我想或許是我們可以活得比過去的人更久,我們似乎可以「規劃」自己未來暮年的生活。我想這是很重要的原因吧!

 

照顧暮年長輩我仍沒有實戰經驗。

 

但是我讀著這本書,關於老、病痛細節的描寫有時怵目驚心,像是得了失智症,不知道如何打開車門,得找一位足科醫師幫忙剪指甲,到了九十歲穿襪子出門,變成了艱鉅的大工程,退化到嬰兒般的身體狀態使用助行器,使用尿布……

 

可是更多的時候,我總是熱淚盈眶。

 

作者以無比坦誠的態度書寫著,像是她內在無形中生起的對「老」人的歧視;作者父親八十五歲的生日派對,邀請了住在安養中心的朋友,一同慶祝。當父親的好友對她說,他想走上前去對父親說幾句祝福的話,作者心裡浮現的想法竟然是「不要吧!他撐不到那裡,準會搞砸這派對。你留在這裡就好」然而這位老先生不顧一切,顫危危地推著助行器,驚險萬分地走到前頭,對著他的好朋友說「今天真得很快樂,這輩子很高興認識你。」所有的人都感動不已,不過是句簡單的話,然而對一個九十多歲的人,忘卻了身體的限制,一心想走到好友身旁,說出心中的話,這樣的渴求讓人動容。

 

作者照顧父親的五年時間,一點一滴體會到讓人悲傷卻又淬礪人心的相處時光,由於她是一位心理醫師,因此意識到「說」出照顧這件事的重要性,更加珍貴唯有到知天命之年,才能自在地寫出自己的許多感受,寬容自己與他人,準確地捕捉到照顧者和受照顧者的內在,以及兩者之間複雜又深邃的情感。

 

當我看著周圍的朋友全心投入照顧父母,我想到未來的自己,有一天或許也要繼承這樣的工作,有一天我也會老,如果夠幸運的話,活到忘記怎麼開鎖,活到忘了所愛的人。閱讀書中對於照顧、對於老年處境的深刻書寫,好比心中有了一幅內在的情感地圖,對於未來的人生旅途,有了一份篤定。而作者與父親一起走過的這段旅途,也提供了我們許多的錦囊妙計,讓我們的旅途不致驚慌失措,能優雅地前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rpla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